聯副〈在博物館中遇見詩〉(按:98年7月18日)一文,
描述了一首寫在國外博物館牆上的詩,如何開啟了觀眾心靈和
展覽品間的溝通之門。其實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中同樣有詩,
而且更勝一籌,整間展覽室都是以詩為主題,塑造出如「詩」
如畫的海底情境,受到許多觀眾的讚嘆。而它背後的故事還頗
為曲折,館中由劉銘欽先生(曾任展示組主任)所記述的「館
訊」史料是這麼說的:
在台灣水域館保育水世界的壁面上,有兩首詩人余光中
題的詩,這兩首詩是當初籌備處主任方力行教授邀請余
光中教授為即將完工的海生館所題的詩,分別是〈推開
玻璃門〉及〈比夢更神奇〉。當時我們為了讓余老師感
受到開館後的海生館,特別邀請詩人來到還在興建的工
地中,希望能讓詩人想像未來開館後魚蝦滿館的景象。
余老師回去之後不久,寫了一首詩給我們,詩名為〈你
想做人魚嗎?〉,大家或許很納悶,牆壁上不是兩首詩
嗎?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是當初打算要題詩的展示區域正好是兩面牆,若在一
面牆上要容納整首詩,字體會縮小,將導致不易閱讀,所以最
後只好忍痛將原詩拆成兩首,只是這兩首詩不是詩人余老師自
己拆的,而是另有其人。誰那麼大膽敢將詩人的詩作一分為二?
事實上,這個人不是什麼文學界的前輩先進,這勇氣十足
的人只是當初負責乾式展示的館內同仁何玉蟬小姐。她依展板
的需求字數將詩一分為二,並向詩人余老師委婉陳述理由,最
後在詩人首肯下,才一切定案。余老師最後還幫這兩首詩重新
命了名,也就是大家現在所見到的面貌。
我實在佩服當初何小姐的勇氣,以及詩人的氣度。不管任
何人對自己的創作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豈能容許他人來指指
點點,更何況把作品拆了。
不過,這事還有續曲,94年海生館新建的「世界水域館」
在古代海洋展示區剛好也有一塊空間可以放首詩在上面,方前
館長先打了通電話給詩人余老師進行口頭的邀約,剩下的事就
由我來聯繫。好不容易再把余老師邀請來,參觀的仍是尚未完
工的工地。我和余老師聊到之前為海生館題的兩首詩,館方已
配上動畫及音樂,感覺還不錯,他很委婉的向我表達了,未來
如果有機會用到那首詩,最好還是以原始的創作面貌呈現。因
為詩人都這麼說了,所以後來為世界水域館古代海洋展示區所
題的詩〈海不枯、石不爛〉完成後,我可是不敢造次有任何的
更動,況且在手稿的最後,余老師還加了一段話提醒:「此詩
24行不分段,應連排下去」。相較於展示板的大小,這首詩的
長度是有那麼點過長,但是,我們還是儘量將完整的詩塞進解
說板中,以尊重原著作者,建議大家下次經過古代海洋展區時
,不妨多留意一下。
從前面的描述中,我們一定好奇,詩人在寫詩時從頭到尾
並沒有看到已完成的,有水有魚,色彩繽紛的水族館;而在一
片狼籍的水泥牆、模板、鋼筋、管路的工地裡,他是如何想像
出美妙的水下世界?而且能化為無限遐思的文字,引領觀眾進
入另一個心靈空間?記得在民國81年我召開海洋生物博物館
籌建概念會議時,就曾請余老師參與,他的建議是:未來的海
洋生物博物館要像「水晶宮」──其實後來沉浸式的「珊瑚王
國館」就是依這個想法設計的──或許在所有事情連影子都沒
有之前,詩人的心中,早已擁有了個花團錦簇的大千世界。
至於余老師〈你想做人魚嗎?〉的詩被一分為二的故事,
猶如水之為物,隨遇而安亦不失其質,或許正是詩人「海涵」
、「海量」的本質,無意間切中了海洋博物館原本就要發揚的
「海洋精神」吧!
-----文·方力行
文章出處:http://www.udn.com/2009/8/15/NEWS/READING/X5/5078790.shtml
圖片出處網頁:http://www.timemory.com/memory/60pWagw7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