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有情,情愛纏縛,不免有傷。有時污漬,有時
破損,有時遭蟲蛀、水淹;更多時候,只因人間久住,
蒙塵積垢,穿線散落,書脊剝脫,書頁發黃轉脆……。
總而言之,就是書生病了。怎麼辦呢?人生病要醫治,
書生病了,也得診療。診療醫治需要醫生,也需要醫院
。於是,我們有了圖書醫生、圖書醫院。
為書籍看病,正式的名稱應該叫做「圖書修復」,這
是一門很古老的行業,尤其是在印刷尚未普及之時,圖
書取得困難,一本好書一代傳過一代,那是常見的。「處
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書破了就要補,一般文人雅士
因此多少也都懂些修補的方法。工業革命之後,大量印
刷時代來臨,書籍成為一種商品,乃至消耗品,讀過即
丟,打漿再製,那是常態。「圖書修復」遂逐漸式微,對
象也轉成絕版珍本,成了「古籍修復」了。擁有這門技
術,開得成「醫院」的,也幾乎成了圖書館的專利。
在台灣,規模較大的圖書館,多半配備有「圖書醫
生」,能夠開設醫院的,為數有限,其中又以位在台北
縣中和的「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最負盛名,設備
齊全,人才濟濟,不但能醫西式書籍,也會救傳統線裝
書,換膚整型去斑補傷拯溺之外,更厲害的是,擁有一
套「中和號」大量除酸機設備,可以改變圖書酸性體質
,回春重生。由於醫術實在高明,聲名遠播。不但臺灣
各地圖書館經常派員參訪學習,就連荷蘭萊登大學、越
南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都曾專程前來取經。
臺灣分館的前身為總督府圖書館,早在日治大正四
年(1915)便設立了「製本室」,負責圖書修補裝訂,
同時培育圖書裱褙、裝訂、修補人才。戰後該館歷經多
次改制,這一編制除改名「裝訂室」,始終維持不變。
老幹新枝,傳承不絕。在這一深厚的歷史基礎之上,於
是而有了2007年「臺灣圖書醫院」的創設。
目前,臺灣圖書醫院,主要分三大部分:裝訂室、
冷凍除蟲室、大量除酸機。若按照醫科來分,裝訂室屬
外科,後兩者則屬於內科。外科手術全憑人工,還分中
醫、西醫兩門;內科則多靠儀器,看似簡單,所花費的
時間與精神卻十分驚人。
一本病書進到醫院,第一件事便是建立病歷,而後
由醫生診斷病源,若發現蠹蟲蛀蝕且情況嚴重,那就得
送進冷凍除蟲室,先以零下25度低溫除蟲,每次療程
9~10天。若是書頁脆弱,經酸鹼值測定,發現紙張過
酸,則需送進「中和號」病房整整浸泡1~2小時,然後
到恢復室靜養,每次療程7天左右。這部價值二千多萬
台幣的除酸機,系出德國印刷出版重鎮萊比錫,每次可
處理35公斤的病書,2005年引進時,光組裝就花了半
年時間,其繁複精密,可想而知。
若無內傷,僅是外傷問題。那就送入裝訂室,交由
名醫會診,這些醫生經驗豐富,譬如專修西式圖書的陳
窓明先生,早有二十多年的修補經驗,無論平、精裝書
,都可手到病除,尤其書背整換,更是一把好手;再如
徐美文小姐,畢業自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理論
實務皆通,線裝書的修補材料、工序,乃至「眉眉角角
」的細節,均有其獨到見解。耐心、細心的好醫師,配
合幾乎已消逝了的老式設備如燙金機、裁切機、打洞機
、壓溝機……等,分工合作,拆補修整,一絲不苟。「
整舊如舊」這一古書修復最高原則,也就不難達成了。
除了診斷醫療珍貴古書,沿襲傳統,臺灣圖書醫院還
負有「家庭圖書保健」推廣任務,該院每年都會辦理為
期一天左右的營隊,教導一般民眾圖書保健乃至簡易修
復技術,由於實用又有趣,幾乎梯梯爆滿。另外則是提
供專業人士進修的工作坊,為期五天左右,隨著臺灣二
手書及大陸古書拍賣市場的紅火,據說連舊書店老闆都
搶著要來報名—書本有情,結緣在人間,此又一例也。
附記,本文刊登於《中國時報‧開卷週報》
圖片出處:http://blog.roodo.com/fishhead/4211836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