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更(1848—1903)的繪畫藝術成就與對後世之影響之鉅,畢卡索曾讚嘆高更原始藝術所爆發的野蠻人精力,並以高更的雕刻作品引為其「亞維儂姑娘」的靈感來源之一;馬諦斯與其他野獸派畫家則欣賞高更筆觸下濃厚的色彩與明亮光線。《永遠的他鄉》全面性的展出高更早期與晚期的繪畫、雕塑、版畫、陶藝等作品,除油畫作品外,同時亦呈現其在工藝媒材類型的創作與身體力行;對照同時展出高更旅居法國西北區布列塔尼時,所影響的阿凡橋派與那比派作品,更是直接可觀見高更如何啟發當時的藝術家,將他們從自然寫實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此次展出的高更於布列塔尼時代表作品如「草地上的談話.阿凡橋」(1888)、「葛羅奈克的饗宴」(1888)、「坎培爾水罐」(1889)等。

高更於1848年在法國巴黎出生,童年與母親在南美洲秘魯度過,之後曾做過商船水手,回到巴黎後,於證券交易所任職一名股票經紀人。1882年法國證券市場崩潰,高更自此辭去股市工作,專職從事藝術創作。1886年起高更數度前往布列塔尼的小漁村阿凡橋作畫,被該區特有的原始人文特色所吸引,逐漸擺脫過去受畢沙羅、塞尚與竇加等的印象派畫風影響,中間亦曾前往法國南部普羅旺斯與梵谷於阿爾(Arles)短期生活創作。直至1891年,高更為了完全擺脫都市文明,尋找心中的伊甸園,決定離開法國,前往法屬玻里尼西亞上的大溪地島居住,雖曾嘗試回到都市社會,但最終仍將人生最後一段歲月用於自我放逐及創作,投向大洋洲的原始懷抱,1901年他航行至馬貴斯群島 (Marquesas Islands),1903年逝世並永遠安息於該地。

大溪地島上的原民生活、島民的宗教習俗、以及遠絕於都市生活的人文地理等帶給高更無盡的靈感,他以田園詩般的觀點、高度簡化的筆觸線條與平面鮮麗的色彩,描繪這個南太平洋上的熱帶天堂;在高更畫筆下的大溪地原住民姿態自然閒適,純綷的肌肉肢體表現,粗獷卻富有生命力。此外,從他選擇的異教神像與宗教儀式的題材,可窺見高更如何掀起歐洲藝壇的原始藝術風潮,如展覽作品中共十張一套的「諾亞.諾亞」(1893-1984)木刻版畫、油畫作品「三個大溪地人」(1899)等。

《永遠的他鄉—高更》,北美館除了引進高更原作以饗台灣藝術愛好者,更期盼觀眾在一睹經典大師名作時,能更進一步了解高更與現代西洋繪畫史的發展關係與風格特色,在學術教育推廣的籌備規劃,特邀集國內外知名學者如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陳貺怡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劉俊蘭等為本展專輯執筆撰寫。同時聚邀研究高更與阿凡橋派發展的法國坎培爾美術館館長(Musée des beaux-arts de Quimper)安德烈.卡西吾(Andre Cariou)提供專論、高更木雕研究藏家兼學者美國凱爾頓基金會李查‧凱爾頓(Richard Kelton),專論探討高更雕塑的風格形式與分析;西班牙提森-波涅米薩美術館館長(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吉勒莫.索拉納(Guillermo Solana),也將提供他所研究之高更與19世紀末法國藝術界回歸田園美學思潮之論文,期能引起學術界深入且廣大的討論。

為優惠預先購票之觀眾,自11月3日起至11月26日前於年代網路購票系統購買展覽預售全票,憑票券可於展覽開放期間至美術館高更展紀念商店,兌換市值180元的2011年高更週曆手冊一本,內頁印刷為多件精選展品以及其他高更經典作品等圖樣,兼具收藏與實用功能。關於高更~【文字、圖片提供/北美館】

另一幅大溪地的姑娘

(版主謎之音2 : 比起上一篇文章的三個大溪地的女人,這兩個大溪地姑娘面容顯得溫柔許多,好像在說 Hi~Look!)

文章出處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80908

高更像http://1.bp.blogspot.com/-ysmP7Buduqc/TVwZEKHLdPI/AAAAAAAAATU/dUOMb4zETfI/s1600/%25E9%25AB%2598%25E6%259B%25B42.jpg

戴芒果花的大溪地姑娘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gauguin/gauguin-05x.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dhumuse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