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故事生動起來的「紙芝居」
文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在日本誕生「紙芝居」
的說故事方式。當時,進入有聲電影時代,有大批無聲
電影時代的辯士失業,他們有的成了賣糖果的小販,推
著腳踏車,到處叫賣,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而想出
了紙芝居表演。
和英出版社的繪本《紙戲人》,就是講一個賣糖的老人的
回憶。紙芝居後來發展到幼教領域,幼稚園裡都有紙芝
居,而且有專門的出版社和出版品。
紙芝居由數張到十數張圖卡構成,故事的腳本寫在紙卡
後頭,演出者從第一張開始說故事,說完從旁邊抽卡,
轉放到最後一張。紙芝居的演出通常是演出者一人,面
對複數的觀眾,演出者會根據觀眾的反應,改變抽圖卡
的方式、速度、聲音的高低,或是加台詞。這種和觀眾
互動的模式,是紙芝居說故事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其他
方式無法取代的。
因此,紙芝居重要的不只是美麗的圖畫或好劇本,實際
演出者的臨場表現也會影響紙芝居的效果。
「紙芝居」簡單的熱場,可能4-6張紙片,可以跟觀眾
互動。長的故事可以到24張或更多。一般出版社出版的
都是30張以內。自己創做的,就沒限制了,不過箱子不
是太厚,太長也會累。一個故事,15分鐘以內吧。一般
會有熱場的互動,短故事,再說一個長的。
日本的童心社專門出版紙芝居,有很多戲碼。它的特色是
劇本寫在紙卡背後,最前面(觀眾看得到)的紙片的內容
,寫在最靠近演出者的一張背後(最後一張),所以就像
小抄一樣,不必背劇本。劇本上有提示(如聲音、感情、
抽卡速度等),對於不習慣說故事的人,很有幫助,加上
它有箱子聚焦,容易讓孩子專心。其實,不需要太誇張的
肢體動作,也可以平緩安靜說故事喔。不像繪本要拿在手
上,比較不方便。
目前日本有紙芝居協會和學會,幼稚園和圖書館說故事的
地方還是有紙芝居的演出,小學也會舉辦紙芝居的說故事
比賽。2007年京都主辦國際兒童文學學會時,晚宴的表
演就是紙芝居,而且是專門訓練過的人的演出。京都的漫
畫博物館中,也有專門紙芝居說故事的房間和固定演出。
應該說,它是很普遍的說故事方式之一。
五月份,台東大學的駐校藝術家曹俊彥,將在知本校區四
樓,曹老師的研究室,展出他的紙芝居作品和紙芝居,日
期是5月4日至14日,歡迎大家來參觀。
圖片文章出處: